試して、先日の日本語版の「孔子の復活」を中国語に訳しました、
序でに国内の友人らにみせるつもりです。
孔子的话题。
今年1月11日,在天安门广场,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东侧安置了一座高9点5米孔子塑像。因为这个特殊位置而引起外界的关注。
巧合的是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。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,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,把中国推上了现代国家的轨道。持续了数千年的政权垮了台,同时附之其上的价值观体系也随之瓦解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价值观,因此被迫进入低谷。辛亥革命后,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都将孔子树为典型,尖锐谴责传统价值体系。如此,孔子的批判持续了一个世纪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革时期,对儒家的价值观的否定更是达到了高潮。
辛亥革命后整整100年,历史的钟摆再次回到原位。中国的GTP跃升世界第二的2011年,也许是历史的巧合,这个时期孔子再次站立在了中国北京的正中心。更讽刺的是这个孔子像,竖立在临死前都在批判他的毛泽东的纪念堂斜对面。不知道躺在纪念堂里的毛泽东是怎么想的了。
已故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著作[文明的冲突]一书里,刊载着20世纪20年代当时世界各国在势力图。如示,辛亥革命时期的世界已经被西方的文明浪潮所吞没。亚洲和非洲等被涂成黑色的地方,已被开拓成了殖民地。中国也被逼到了殖民化的边缘。
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抗,每个人都极力想拥有与西方文明同等力量的文明在手,为此他们毫不犹豫地抛下自己的传统文明的盔甲。看看当时的中国,连汉字都有被废止的危险,孔子的受难也是必要性的结果了。然而接手西方文明,换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的瓦解,同时也是心灵的迷失,这个损失是巨大的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孔子的灾难也是中国人心灵上的灾难。
一百多年后,达成了经济飞跃的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是,被解体后的价值观体系的再建。正因为GTP升至世界第二位的现在,心灵上的漏洞才更加明显,也更有切身的体会。可是,价值体系的重建并不是说返回到原来的价值体系,这么简单的问题。通过与西方价值观的融合,弥补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,创造出新的价值观体系才是关键。这里需要的是儒家思想的宽容和智慧。
论语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这样的对话。
子夏問曰、巧笑倩兮、美目盼兮、素以爲絢兮、何謂也、子曰、繪事後乎、子曰、起予者商也、始可與言詩已矣。子夏就诗经的一节[巧笑倩兮、美目盼兮、素以爲絢兮、何謂也]求教孔子。本来这是首君王赞美妻子诗歌,白绢上描绘妻子迷人的微笑,美丽明亮的双媚。孔子回答说,画是画在白色的绢绸上的。于是有门徒问道,教养的顺序是先学礼仪还是先学习知识。孔子很高兴这个弟子疑问并称赞道,看来你可以和我探讨论诗了。
孔子是想说,礼仪是社会生活的规则规范,是作用与人类的理性。就像画美人图,为了凸显美人,就必须在白色的绢绸上作画。理性的学习也是要在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和灵敏度之后才能修道的。
儒家经常被误认为是僵硬的礼仪形式,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到,孔子思想里的礼仪,换言之人类的理性行为,是以丰富的情感和灵敏度为基础的 。
从孔子的其它的篇章里也说道。在人的成长,首先要学习诗歌,培养丰富的情感。其次的步骤才开始学习理性的礼仪。最后学习音乐,将感性和理性融合。
子曰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、好之者不如楽之者。
认知了一个事物的时候,起初还只停留在表面,所谓理性的阶段。
等你开始喜好它,事物的感性反映,感性和理性才开始结合。
再进一步喜好的话,自己和事物将会和二为一。在此你才开始对其有了一个完整的知识。如此儒家的智慧,并不是理性主宰,以感应为基础的理性与感性,身体和思想想融合的智慧,是非常具有包容力的。
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是,无法简单的将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,政治体制,以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体制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来。但也不能返回到父权社会的体制下再提倡忠孝之道。为了避免沦为西方文明的殖民地,中国人主动地脱下中华文明的盔甲,穿上社会主义装备,但它多少也该知道,所谓的社会主义其实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。
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源自近代西方文明的同卵双胞胎,世道今日再从社会主义象资本主义转变,对现在中国来说是个试炼。
而且,尽管近代西方文明有许多中华文明无法比拟的长处,但西方文明自身的缺陷和限度,已被西方人所广泛认知。如果此时依旧单纯的导入其价值观,该不是中国的明智选择。
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心灵上的,人类与环境的各种人类危机,儒家的所推崇的理性和感性,肉体和精神的融合,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目。
再次重视儒家思想融合,包容的高度智慧,平衡融合传统价值观体系和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,才能产生新的价值体系,它可能是中国最好选择。
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新的创造力,需要一个21世纪的文艺复兴,恰恰在这个时期孔子复归了。孔子的复归是否是21世纪文艺复兴的先兆,这一切令人期待。
0 件のコメント:
コメントを投稿